关键词: 出口类产品 芳烃、烷烃类 醇、醚类 酸、脂类 酚、酮、胺类 化工中间体原料 无机化工原料
  • 行业动态

    盘点:那些厉害的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

    摘 要: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本文对近代我国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做了简要介绍。

     

    1,赵燏黄(1883.2.27~1960.7.8)

        1908 年赵燏黄作为清廷江宁官费生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科,先在下山顺一郎的生药学研究室学习“和汉生药”,后又在长井长义博士的药物化学教室学习。长井长义在1887 年从麻黄中因发现麻黄素而名震一时,成为日本现代药学奠基人,赵燏黄尽得其学。留日学生中有一批人攻药学,赵燏黄与王焕文、曾贞、胡晴崖、伍晟、蔡锺杰酝酿,于1908 年秋在东京神田区水道桥明乐园的中华料理店召开了中华药学会成立大会,当时仅有会员27 名,出席20 名,通过了有关会则,公推比他高一级的药专同学王焕文为会长,同班同学伍晟为总干事,赵燏黄为书记,中国药学会从此诞生。迄今中国药学界公认赵燏黄为该学会创始人之一,而且是成就最大的。赵燏黄是我国近代生药学本草学奠基人、先驱和开拓者,中药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赵燏黄不仅是一代生药学、本草学大师,而且是大收藏家,为我国文化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藏古籍本草图书5,600余册全部捐赠给中国中医研究院,其中历代本草80 余部近千册,仅明刻善本即有400 余册,被誉为海内首屈一指之本草藏书室。

     

    2,赵承嘏(1885.12.11~1966.8.6)

        1910 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并获理学士学位,1912 年毕业于瑞士工业学院并获理科硕士学位,1914 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14~1916 年任日内瓦大学助教,1916~1922 年任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研究员、研究部主任。1923~1925 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1925~1932 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1932~1949 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35 年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9~1966 年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5 年首批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承嘏毕生致力于中草药化学研究,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对植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我国近代中药化学研究的奠基人。赵承嘏对麻黄、延胡索、莽草、贝母、钩吻、雷公藤等30 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医药界培养了几代药学研究人才,是中国中草药化学研究的先驱者。赵承嘏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时,虽已年近古稀,但仍不辞艰辛,在国内外网罗人才,加强药物所的科研力量,不仅加强了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而且陆续建立合成化学、药理学和抗生素等研究部门,使药物所逐步发展成为化学和生物两大学科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具有发展新药能力的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机构之一。

     

    3,庄长恭(1894.12.25~1962.2.5)

        1918 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科学校。1919~1921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21~1924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24~1931 年任东北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1931~1932 年任德国哥廷根大学、明兴大学客座教授。1933~1934 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1934~1945 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教授。1934~1943 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学术评议会评议员。1948 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 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庄长恭为著名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庄长恭除了研究甾体化合物的全合成工作以外,还和他的学生们还致力于生物碱结构的研究。他们从汉防己分离到两种结晶生物碱,其一证明为防己碱(Tetrandrin),另一种定名为防己诺林(Fangchinolin)。他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盛誉。

     

    4,许植方(1897.5.6~1982.3.18)

         1920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0~1927 年先后任齐鲁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助教、金陵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助教、菲律宾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1935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国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35~1940 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讲师。1938~1940 年兼任大同大学化学系教授。1940~1949 年先后任福建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任北洋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等。1949~1952 年任浙江大学药学系教授兼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和华东药学专科学校教授。1952~1958 年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教授。1958 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成分化学研究室研究员。1979~1982 年3 月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教授。许植方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他主要从事中药成分研究,对汉防己、广防己等多种中药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分离出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并进行了结构研究,是中国植物化学早期研究者之一。他研究了鸦胆子、远志、苦参、木通、金果榄、土青木香、槐花米、槐荚、雷公藤、河白草、仙鹤草、鹤虱等中药。

     

    5,陈克恢(1898.2.26~1988.12.12)

          1918 年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毕业。1920 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药学系毕业并获理学士学位。1923 年获威斯康辛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23~1925 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助教。1925 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完成第三年医学课程,转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室实习,并兼任药理系助教。1927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药理学副教授。1929~1963 年任美国礼来药厂研究部主任。1937~1968 年兼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和印地安那波里期医院医事顾问。1972年被选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名誉主席。陈克恢长期致力于中药药理研究,是20 世纪国际药理学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药理学界引以为荣的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他的突出贡献是:首先发现麻黄素的药理作用,为推动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奠定了基础,并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开发新药起了典范作用。陈克恢的成名虽然主要由于他对麻黄碱的研究有了成果,但该项研究仅用了几年时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蟾蜍毒素。陈克恢在阿贝尔实验室时(1927 年)即对蟾蜍毒素的研究很感兴趣。他从蟾酥(蟾蜍)中分离到两种成分,即华蟾蜍精和华蟾蜍毒素,并发现这两种成分都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陈克恢研究蟾蜍毒素先后达40 多年。他还对400 多种强心苷和甾类化合物进行了构效关系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丰富了药物化学宝库,并为其他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陈克恢还对很多其他中草药进行过研究,如汉防己、元胡、吴茱萸、贝母、百部、夹竹桃和羊角拗等。他的学术思想对合成药物的研究和中草药等天然药物的研究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6,黄鸣龙(1898.8.6~1979.7.1)

         1920 年毕业于在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浙江医科大学)。1920~1922 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1922~1924 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24~1938 年先后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1935~1938 年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访问教授。1938~1940 年分别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研究甾体化学合成和英国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1940~1945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并进行合成化学研究。1949~1952 年在美国默克药厂任研究员。1952~1956 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1955 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1979 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鸣龙早期研究植物化学,曾进行过中药延胡索、细辛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后来他研究甾体化学,与合作者最先发现甾族化合物中的“双烯酮酚”反应,该反应可用于合成雌性激素。他在研究山道年类化合物的立体化学时,首次发现变质山道年的4 个立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成圈”地转变,由此推断出山道年类化合物的相对构型,使后来国内外解决山道年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及全合成有了理论依据。他所改良的Kishner-Wolff 还原法为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并普遍称为黄鸣龙还原法,这是以我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首例而被写进了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50 年代黄鸣龙对中国甾族激素的基础或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实现了七步合成可的松及新法合成地塞米松。他是中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60 年代他领导研制的甲地孕酮,首创甾族口服避孕药。

     

    7,朱子清(1900.10.17~1989.3.11)

         1926 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并获理学士学位。1926~1929 年任东南大学理学院助教。1929~1933 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 年赴德国明兴大学从事有机化学的研究。1934 年到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随微量化学分析的首创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瑞格(F.Pregl)教授学习微量分析。1935 年~1955 年先后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暨南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兼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 年任兰州大学教授。朱子清教授是我国微量分析的创始人之一,对有机化学造诣精深,尤其专长天然产物有机化学。50 年代初朱子清领导研究小组,对贝母植物碱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克服了测试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基于前人在单独使用锌粉蒸馏或硒脱氢未能将贝母素分子充分打开的失败经验,开创了把锌粉蒸馏和硒脱氢两种方法联合并用的新途径,终于在1955 年首先确定了该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型甾体。继贝母植物碱之后,1961 年,朱子清等研究了国产钩吻中的植物碱,确定了新植物碱“钩吻素子”的结构。70 年代以后,朱子清等又陆续从百部、藜芦、乌头、麻黄、南蛇藤等植物中分离到20 余种生物碱,发现了10 余种新的生物碱并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他还先后还对雪莲、竹节香附、棘豆及西北药用植物、沙生植物的多个科属的数十个品种的化学成分开展研究。朱自清教授在生物碱等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极大丰富了植物碱化学的内容。朱子清毕生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堪称杰出的科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

     

    8,邢其毅(1911.11.24~2002.11.4)

        1933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1936 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36~1937 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博士后。1933~1952 年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教授、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等。1952 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邢其毅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物碱、多肽、抗生素合成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和花果头香等天然产物化学方面均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他是胰岛素合成项目的三个学术负责人之一。他所设计的氯霉素的新合成法在上世纪60 年代就被国外用于工业生产。他特别注重基础教育,亲自讲授基础有机化学课程近20 年,为我国有机化学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著的《基础有机化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自行编著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是许多高校沿用多年的主要教材。

     

    9,陈耀祖(1927.3.8~2000.11.24)

         1949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创立了反应质谱的立体化学分析法,为测定有机分子的绝对构型、差向异构、顺反异构、苏/赤式异构和构象提供了一种快速超微量手段,开辟了质谱分析新用途。他还运用波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了几十种西北地区药用植物化学成份,其中有6 种有新的结构骨架,丰富了天然产物有机化学。陈耀祖发展了快原子轰击-串联质谱法测定糖苷结构,建立了闪蒸/气相色谱/质谱和微量预吸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植物挥发油和鲜花头香的微量技术。还建立了抗癌物自旋标记分析法,为此类药物药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灵敏易行的分析手段。主编的《有机分析》教材为大学广泛采用。

     

    10,王锋鹏(1945.7~ )      

    华西医科大学教授, 博士导师。1984 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梁晓天院士指导的博士学位。1985~1987 年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在国际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 S. W. Pelletier 教授领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20 多年。他专长生物碱化学, 尤其是二萜乌头生物碱化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发现新化合物逾百个。研究内容包括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化学反应、结构修饰以及转化合成。其中以广泛存在的乌头碱类为原料,所进行的转化合成抗癌药紫杉醇类似物的工作尤为突出。同时,制备了200 多新的二萜生物碱。在二萜生物碱领域做了大量深入并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达到国外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赢得了国际声誉。此外, 他还对川贝母、川党参、红景天等著名中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较早研究红景天及其制剂。同时, 负责开发成功胜湿颗粒、温胆汤颗粒、酸枣仁汤片和维康泰胶囊等中成药。在抗癌药多药耐药逆转剂研究中,与企业合作, 开发研究的国内第一个第三代I类新药抗癌药多药耐药逆转剂溴泰君(I期临床试验正进行中)。共发表论文135 篇,专著6 部(章)。由他与梁晓天院士合作撰写的刊于国际权威系列专著《生物碱:化学和药理学》第42 卷、59 卷的专著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们的高度肯定。还有不少青年学者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也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刘吉开(高等真菌化学);谭宁华(植物环肽化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丁立生(二萜生物碱化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岳建民(柠檬苦素、虎皮楠生物碱),郭跃伟(海洋海绵化学);中国医科院北京药物研究所石建功(海洋海藻化学);北京大学林文翰(海洋珊瑚化学),屠鹏飞(三萜化学);南京大学谭仁祥(倍半萜、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二萜、三萜化学);山东大学娄红祥(苔藓化学);兰州大学师彦平(菊科植物倍半萜化学)等等。。。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教研室 史清文教授 整理

    南京盛庆和化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17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生意宝 网盛大宗 著作权声明 私有交易平台